时事锐评汇编(27篇)(202408)

时事锐评汇编(27篇)
(202408)
目录

1.“e”起守护网络文明 3
2.探索“老幼共养” 守护“朝夕美好” 6
3.3000亿元国债激活潜在市场“新”活力 9
4.以“未来产业”为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3
5.“回天行动”接续发力,托起北京民生大幸福 16
6.全面深化改革须释放基层活力 21
7.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24
8.下好防汛“三步棋”,筑牢护民安全防线 28
9.执“好评”之笔,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1
10.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 34
11.看,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成果丰硕 37
12.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满格” 42
13.巴黎奥运会掀起“中国风”,让世界惊艳一“夏” 44
14.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47
15.以高水平服务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49
16.北京出招破解“小哥”子女看护难 52
17.加强保密法治建设,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55
18.发放高温津贴,让劳动者权益落到实处 57
19.加快发展壮大节水产业新业态 60
20.北京全面进入企业开办“e时代” 63
21.农资供应有保障,粮食安全添底气 66
22.数“智”消费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动能 68
23.激活文旅消费,推动暑期经济热辣滚烫 71
24.长三角科技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74
25.推进改革开放,聆听世界回响 77
26.外贸稳健前行,协同发展动能澎湃 80
27.文博热让中华文化之美大放异彩 84

“e”起守护网络文明

    7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经中央批准,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今年的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时代精神 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1场分论坛和“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
    网聚文明力量,奋进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力量。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依法依规管网治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
    夯实法治根基,强化有效支撑。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部署,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再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100余部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出台,坚持把依法治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管网治网能力水平,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日益完善,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根基不断夯实。
    净化网络生态,营造天朗气清。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在网络空间掀起宣传正能量、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浪潮;统筹网上传播资源、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启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思政资源触达年轻一代;推进“阳光跟帖”行动,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网络生态持续改善。
    促进共建共享,树立文明新风。不断繁荣网络文化,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精心打造精品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拓展道德建设,开展典型事迹网上宣传,加快推进“互联网+公益”新模式,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更加有效,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广泛传播诚信理念,中国网络诚信大会连续举办,积极营造守信互信、共践共行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助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
    坚持齐抓共治,引导人人参与。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上家园的美好向往。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让网络生态更加清朗,让亿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推动主力军进军主战场,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增进价值认同、人文关怀、情感归属,凝聚起网络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广泛凝聚亿万网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携手共绘网络文明美好画卷。
    

探索“老幼共养” 守护“朝夕美好”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多个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强化呵护“一老一小”。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整合资源,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率先开启“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实现“朝阳”与“夕阳”双龄共养,结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老幼共养”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然兴起。它是一种将长者和幼儿共同托管的服务模式,通过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有组织或自发性地开展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互利互惠。21世纪初,我国北京、南京等城市先后建立“老幼园”,尝试将老年人和幼儿结合同养,两者彼此独立又相互陪伴,取得的效果良好。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老幼共养融合照护服务,深度契合社会需求,是对我国依托农村社区开展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是促进“老”“幼”融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老幼共养”的一种新思路和有益探索。
    老幼共养、老幼融合、老幼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教育的最初形态来看,老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开展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研究表明,老人的缺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也拉低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今日,老人仍然是被倚重的力量,其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使其在“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组织儿童参观养老机构,将幼儿园、托育机构建在养老院旁边或内部,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是“老幼共养”照料模式的最初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最优载体功能,这需要进一步从深、从细、从实推进“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
    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实现“代际融合”,惠及千家万户。总体来看,老幼共养是一种市场行为,既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更需要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保障“老幼共养”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教育、卫健、民政等协调合作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保障供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有独立空间,又有共享空间,既有相互陪伴,又尊重个性化需求,避免“一刀切”等局面发生。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开发急需的专业和有效的服务体系、设计“老幼衔接”课程服务课程体系、建立老幼服务实习基地、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举办老幼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使之规范化、职业化、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一老一小”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关系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探索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扶持养老托育业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用实打实的暖心举措,守护“朝夕美好”,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3000亿元国债激活潜在市场“新”活力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文件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本次政策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视,更明确了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具体举措,为现阶段党员干部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产业链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是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此次《若干措施》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力度最大、规模空前,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在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落后低效设备早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短板,此次设备更新行动正是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若干措施》不仅取消了“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要求,还将中央财政贴息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从“降门槛”和“重补贴”双向发力,将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对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综合性政策,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将对下半年消费市场产生积极正向拉动作用,让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此次《若干措施》的政策简单直接,总结就是两个字“给钱”。不仅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还大幅度提高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补贴标准。以汽车报废更新为例,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商消费函〔2024〕75号)基础上,补贴标准由此前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可以预料,此次财政补贴翻倍,势必会撬动市场消费的爆炸性增长,而这不仅是刺激经济的短期行为,也是进一步引领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巩固内需复苏态势的中长期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要让国家政策不偏不倚地传达下去、执行下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挺身而出、担当作为。《若干措施》强调,要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落实举措,加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地方党委政府要发挥统揽协调、牵头抓总的核心领导和指挥作用,以有效服务“双新”为牵引,在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树样板上狠下功夫,构建省级牵头抓总、市县具体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上下全面贯通的工作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同时,要严格落实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执纪问责体系,严防贪污挪用、截留挤占、骗补等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企业主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成绩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任何一幅发展蓝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变为现实;任何一项科学决策,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惠及百姓。经济部门作为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扎实做好政策解读,利用各大网站媒体平台宣传,不断扩大传播效应,确保企业和群众应知尽知。要抓紧摸排家底,精准掌握参与“两新”工作的企业名单及其具体需求,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科学编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业务办理、落地运营等“一站式”精品服务。要完善企业联系制度,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补贴资金和贸易融资等相关工作,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步伐,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以“未来产业”为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飞”起来——从北京科博会看未来产业“风向标”? 视频版权为新华通讯社及相关权利人所有,由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负责提供版权授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这一改革热词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主动作为,更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未来产业,作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产业的未来,更要布局未来的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创新力度,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强、产业赋能能力强,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部署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年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启动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超常规、有组织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据报道,三年来,各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凝练形成了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探索了“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重塑、多出口分流”的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了一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青年英才,这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支新锐力量。
    在未来产业这片广阔天地里,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优化环境、培养人才等多项举措,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天行动”接续发力,托起北京民生大幸福

    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晒出上半年“回天行动”计划实施的“成绩单”。2024年,回天地区全年滚动实施105项重点项目,不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半年,二拨子横一路、和谐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完工。按照计划,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将在年底基本完工,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预计10月投用。
    何为“回天行动”计划?早在2018年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制定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旨在努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2021年,北京深化“回天有我”报到服务,扎实推进新一轮“回天计划”全新升级,其目的在于更好激发回天地区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回天地区民生短板,扎实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放眼当下,深入实施“五提升一深化”工程,聚焦织补公共服务短板、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回天有我”基层社会治理,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持续取得积极成效。
    ?以需求为导向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出行,件件关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小事”,实则是体现为民服务宗旨的“政之大事”。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为深入实施“回天行动”计划,北京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1805街区0043地块中学、1805街区6008地块小学项目加速推进,将累计增加学位4000余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全力建设,将增加床位1000张,全市首个中央普惠托育项目落地回天,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等4处文体设施大幅提升区域文体公共服务能力,成为京城北部运动休闲新地标,文体项目日益丰富群众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着手,北京聚焦百姓新需求,不断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以骨架为支撑稳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道路通则百业兴,百业兴则发展强。据悉,自新一轮“回天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17号线开通运营,13号线扩能提升昌平段10个站点、11个区间进场施工;全面构建城市路网,“一横一纵”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五通五畅”主干路加快实施,定泗路、回南北路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秩序整治,拆除违法群租房1376套,处理违停11.6万余起,检查街面环境秩序类问题2467件,立案处罚占道经营类、公共区域环境秩序类违法行为2350起……一组组数据回应着担当、闪耀着初心,是北京便民利民为民的行动体现,也为建设交通强市、铺展“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美好画卷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产业为引擎点燃激发双城联动活力。商圈焕新赋能是“回天行动”的关键内容,也是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据报道,上半年,小米智能工厂二期落成投产,天通科技园二期入驻企业100余家,昌发展载体已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16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0家,生命园集群注册平台新增登记注册40家企业……细数累累硕果,北京以回天三大商圈为载体,辐射四条南北向生活轴,统筹交通环境、公共环境、智慧化改造提升,联动轨道微中心等节点建设,打造“主街+后街”特色鱼骨式、内通外联商业网络体系,推动回天地区产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态圈加速形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也鼓足了百姓“钱袋子”,让发展的动能更显强劲。
    以“回天有我”为品牌构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治则天下治,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以来,从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案例库,形成史各庄街道领秀慧谷社区“三步一站工作模式”等一批社区先进典型,到坚持报到服务,84家区属单位制定事项清单510项,服务社区(村)增加到152个,开展报到服务280余次;从坚持多方参与,持续深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累计支持3家社区社会组织承接6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到坚持居民自治,深化社会服务活动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活动475场,累计1.6万余人次参与……一系列务实举措接续发力,北京坚持共建共享完善治理格局、坚持务实管用优化治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治理实效,打造区域系统综合治理典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本,全力推动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实施“回天行动”计划,北京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刷新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剪影,也注脚着全市支持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的奋进足迹。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期待北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回天行动”计划的各项服务举措做得更实一些、更细一些,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让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
    

全面深化改革须释放基层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都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浙江民营经济的长盛不衰,离不开草根企业家“要让鸡毛飞上天”的干劲;“最多跑一次”的迭代升级,来源于基层民众对优质政务服务的强烈期望;“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积攒了一线群众自治的智慧和结晶……在浙江乡村,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改革案例,其蕴含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激荡起一串串改革的“涟漪”,如今已是刚正有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积极性颇高,但我们也应关注到基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些“促退派”,流露出 “畏难”“反对”的情绪,对改革畏葸不前;有一些“观潮派”,“上面让怎么改,下面就怎么干”,简单一刀切;有一些“作秀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改革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认识到,诸如此类现象会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程,迫切需要为基层注入活力。
    合理容错,激活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在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但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依然存在,有时更会与现有制度、运行体系、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难免遇到风险和挑战、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宽容看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通过细化容错方案、树立容错典型、宣传容错事迹,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的氛围,尽力破除“多改多错”“改革是背锅”的担忧,让基层改革者在放手闯、大胆干中吃上“定心丸”。
    上下融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双向合力”。“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改革若各自为政、上下不联动,就会头转身不转,使改革虚晃一枪。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主动上联,充分用好中央“上篇”对基层实践的举纲目张,结合基层民生诉求、产业特点、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尺度和适用度,因地制宜制定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案;同时也要积极下联,推动地方的“下篇”执本末从,既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也要及时发现基层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让基层改革有准有度,更要把基层的优秀做法、先进典型提炼总结及时向上传达,努力形成上下融通、同心合力的改革态势。
    破立并举,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活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基层改革最怕简单的“拿来主义”,既不敢对基层原有的“繁文缛节”斩立断,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照“上篇”立新意。 “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破”陈旧制度的篱笆,“立”新考核机制,变“不敢改”为“放心改”,增加改革的动力;“破”马马虎虎的敷衍思想,“立”改革为民的坚定信念,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增加改革的魄力;“破”绠短汲深的本领恐慌,“立”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变“等上门”为“向下沉”,增强改革的脚力。相信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可以借助基层的力量,在基层风生水起、行稳致远。
    

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时光的表盘上,总有耀眼时刻标注历史进程。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穿越历史烟云、见证岁月更迭,闪耀古韵今辉、迸发勃勃生机的北京中轴线,到底是一条什么轴线?
    既宏大叙事又人间烟火,这是一条连通古今的文化轴线。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是一条被誉为北京“脊梁”和“灵魂”的中轴线,是恢宏历史的集中承载,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达。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尽显端庄大气,呈现生活百态,让过往变得鲜活,让文化变得可亲。在北京中轴线文脉的赓续中,我们明白了“国门礼天下”的传承,感受了“仓实天下安”的人间烟火,读懂了“城墙卫安宁”中的守护,看到了“山佑文脉兴”的磅礴,领会了“馆簇中轴兴”的底蕴,通晓了“塔佑中轴安”的内涵,领略了“坛庙祈安康”的美好。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们听过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测量过太阳影子的长度、目睹过故宫的红墙飞雪,见证着繁华喧嚣的市井繁华。昔日庄严肃穆的宫苑建筑和祭祀建筑逐渐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北京中轴线这份活态文化遗产始终与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融共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大“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个“脚印”象征着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沿着连通古今的北京中轴线奔赴更加璀璨的未来。
    既一贯到底又秩序壮美,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空间轴线。一线牵一城,中轴线上汇集了中华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建筑文明的精彩印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包含15处遗产点,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曾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赞美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和“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些遗产点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从选址、格局到城市设计、施工,“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符合中国古人所描绘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理想都城范式,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从辉煌壮丽的故宫、天坛到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古老的皇家宫苑建筑群到今天耸立的奥林匹克塔,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构建中国人生活秩序和都城形态的持续过程,也形成了北京城雄伟、严整、和谐之美。北京中轴线追求建筑群的整体对称美,从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到故宫内的东宫和西宫、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以及各道城门……主要建筑物的对称分布,形成一种整体和谐又极具东方美感的建筑艺术。独有壮美秩序的伟大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想象力、创造力,突出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蕴涵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建筑美学精髓。
    既拔节生长又保护传承,这是一条沟通中外的发展轴线。七百多年来,这条中轴线历经风雨的洗礼、战火的烟云、岁月的巨变,仍不断拔节生长。在北京市未来的规划里,北京中轴线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在这条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既有古老中华文明与现代奥运匹克精神交相辉映,又有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的大兴机场以开放的姿态让中国与世界联通,推动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年来,不少外国游客将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的首选地,在领略古都新颜和市井烟火中感受“好city(现代)”的中国。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北京中轴线,北京市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十二年的申遗保护之路,把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让更鲜活、更开放的中轴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中一大国,一轴一部史,一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恢宏历史与未来希望的交响,是文化自信与开拓创新的共鸣。相信北京中轴线会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继续成为连接古今、贯通南北、沟通中外的轴线,书写更多文化自信的北京中轴线故事。
    

下好防汛“三步棋”,筑牢护民安全防线

    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工作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下好防汛“三步棋”——未雨绸缪、提前部署的“先手棋”,科学应对、强化担当的“关键棋”,灾后重建、总结提升的“制胜棋”,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下好防汛“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汛工作,当以预防为先。很多强降雨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都是因为降雨前的准备不足所导致的,只有把防汛工作做在平时,提前谋划,当汛期来临之后才能够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今年,北京市充分吸取去年强降雨经验,要求各区、各部门结合实际修订防汛应急预案、抢险预案,提前对居民住宅、河道堤防、水库大坝、雨水泵站、应急抢险设备等进行风险排查,组织开展防汛抢险、防汛避险转移等演练。气象工作是做好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在去年7月强降雨之后,北京市加快建设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已基本建成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三道防线”,能够更好地监测预报雨情和水情,为防汛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科学应对,强化担当,下好防汛“关键棋”。科学应对、强化担当是确保防汛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汛期来临之后,考验的便是政府的应急影响速度和科学决策能力,是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大雨倾盆而至,看得见的是雨水“有序”地流入排水管网,看不见的是深夜时分紧盯雨情信息商讨对策的领导干部,看不见的是在风雨之中穿梭在“雨幕”之下党员工作者的背影。7月24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后,多个老旧小区的物业人员冒雨出动,连夜排查险情,保护老旧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7月25日强降雨期间,北京市各防汛分指、各区防指按照全市防汛二级应急响应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全市3400余支防汛队伍,13万余人,24小时备勤值守,随时处置险情灾情,共转移群众8000余户,2.5万余人,未发生因强降雨导致的人员伤亡,打好了防汛的第一仗。
    灾后重建,总结提升,下好防汛“收尾棋”。防汛要做的不仅是“防”,更要做好灾后的“建”。灾后恢复重建是关乎民众长远福祉的民心工程,今年以来,广东、湖南、重庆、四川等多地发布了暴雨预警,重庆市多个区县出现了暴雨极端天气,在暴雨过后,各地及时调查受灾情况,按照“先通后清”的思路,做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等民生实事,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运行安全,同时全面做好消杀工作,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防汛救灾是一场“硬仗”,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常抓不懈的态度、久久为功的姿态,持续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才能取得防汛抗洪的胜利。防汛工作结束后,各地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防汛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为未来的防汛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执“好评”之笔,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4“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正式启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可爱的中国 伟大的复兴”,通过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引导网友用文字、镜头、视频来展现可爱中国的时代模样,展现伟大复兴生机勃勃的时代气象。
    中国有多“可爱”,评论就有多“滚烫”。“好评中国”关键是要评好中国,这是举办大赛的题中之义。据报道,自2022年起,“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历经3载,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8.8万余件网络评论作品,超34亿次阅读量,十余万条网民跟评,超510家国内媒体报道……从点赞可亲可敬的人民,到讴歌最新讲话系列的发展,再到展望赓续传承的事业,“好评中国”以一言而立骨,以“小文章”见“大时代”,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执“好评”之笔,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彩故事,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将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媒体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具体承载,评论在举旗定向、担负使命、展现形象、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全面小康创造奇迹,“太空出差”世界瞩目,“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一带一路”联通四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正是“好评中国”最深厚的土壤。执“好评”之笔,用闪光的观点、优美的文字、全媒体的表达,记录中国的发展轨迹、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笔下是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着走向复兴的力量。
    发时代之先声,聚向上之伟力。今日之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最新讲话系列的进步……”方志敏曾如此憧憬一个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新亮色……展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每处着墨都令人心潮澎湃。执“好评”之笔,讲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就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我们就能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进复兴伟业、实现复兴梦想。
    时代画卷波澜壮阔,好评之声催人奋进。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现在,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这是一个需要网络评论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必能产生精彩网络评论的新时代。执“好评”之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推动产出更多“一字重千钧”“一图胜万言”“一频传万家”的精品佳作,我们就能不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

    在2024年7月24日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周年”专场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朴学东介绍,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北京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导向,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建设验收422个,服务1930余个社区、840余万居民。
    城市是美好生活的依托,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北京市一手抓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一手抓生活服务行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据介绍,目前,北京消费地标供给不断优化扩容,累计认定老佛爷、星巴克等26家消费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吸引了3700多家首店落地北京。同时,中华老字号达到137家,北京老字号达到259家,并培育11条数字化餐饮街区、26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美食之都。
    同时,全市除聚焦美发美容、家政维修、美食茶饮、社区生鲜、洗涤护理、家居家电、服装服饰等领域外,还推动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市5A级景区达到10家;300余条“漫步北京”线路、300个网红打卡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休闲目的地。另外,持续营造便利开放的消费环境,率先设立全国首家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目前,重点商圈、景点、4星级以上酒店等外卡POS机布放覆盖率已超95%。如今北京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世界500强企业总量、服务业增加值、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国际国内航班直达城市数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有力地激发了社区消费活力,着力打造了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圈”。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越是细微之处,越是彰显为民服务温度,越需要拿出实招硬招。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烟火气。况且,居民的城市生活是多方面和广泛的,也正因如此,城市的大街小巷才富有多元的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昭示着:当前虽置身数字经济时代,以“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代表的线下生活空间不仅需要,而且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个大课题。群众有需要,服务就得有配套,管理还得跟得上。我们在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的同时,也期待各地在打造更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制定完善的发展规范,努力让修鞋、配钥匙、补衣服等“小修小补”回归市民生活,并不断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这既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真切地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看,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成果丰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我们要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中吸取经验、澎湃改革动能,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来时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简政放权、搞活企业、价格并轨的改革,从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到加入WTO推动体制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激活了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我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近7个百分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速度”;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0%,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倍……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濒临崩溃、封闭半封闭到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巨变,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昭示未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看今朝任重道远,踏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脚下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这一重要论断。将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一词之差,这反映出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明确的定位,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抵御了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23年,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万亿元,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11.1%提升到14.2%。“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展未来豪情满怀,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行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循环存在干扰;环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跋山涉水。”让我们勿忘来时路、踏实脚下路、坚定前行路,在改革路上革故鼎新、在开放路上劈波斩浪,一步一个脚印将经济体制改革蓝图变为生动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辉煌的时代华章。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满格”

    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日前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2021年10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确定了30个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5方面、22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刻钟能做什么?居民从家步行出发的一刻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活动中心、诊所、药店、健身点、市场、公园等场所提供的服务。这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契合百姓生活需求的微民生、微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趋势,让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抬脚就到”,群众幸福“近在咫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居住小区为中心,步行一刻钟范围内,灯泡坏了找不到五金店,修改衣服找不到裁缝铺,配个钥匙半天也找不到地方……这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了满足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需要,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度、城市宜居度,据报道,2021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分三批次选择150个试点地区,开展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这种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一个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试点一刻钟生活圈,各地早已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一批能复制、易推广的案例。一圈多能,一点多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马涧商业广场,果蔬摊、卤菜店、裁缝店等一应俱全。顺应时空,追求卓越。中新天津生态城十多万居民享受一刻钟生活圈的便捷,家门口的菜市场、沿街可见的大小餐馆,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高度融合,居民乐在其中。“一刻钟”的便民工程,彰显为民服务的情怀,书写人民至上的新篇。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助于完善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小消费也有大潜力,通过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就能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经济发展“肌体”增添更多活力,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助力惠民生、扩内需、促消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只要以创新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就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人民群众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一刻钟”的便利、“一刻钟”的温度和“一刻钟”的烟火气,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璀璨的日子将越来越好。
    

巴黎奥运会掀起“中国风”,让世界惊艳一“夏”

    科技与浪漫交融的球台、嵌入智能芯片的运动垫、炫酷夺目的地板屏……巴黎奥运会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开幕。即将亮相奥运赛场的,除了运动健儿们,还有一些中国设计和制造的先进的体育装备,“Made in China”正成为奥运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智造”出圈,“赛事经济”爆火。从体育装备、场馆设施,到吉祥物、助威棒等赛事周边,此次巴黎奥运会的舞台上,不少产品都打上了“中国造”的烙印。从开幕式、奥运会主要赛事场馆到奥运庆祝活动等核心区域的LED大屏;从3000套懒人沙发入驻巴黎奥运村到吉祥物“弗里吉”80%都由中国制造;再到100万个印有“PARIS 2024”字样的官方奥运硅胶手环……数据显示,在巴黎奥运会带动之下,中国体育用品和赛事周边产品出口呈现肉眼可见的大幅增长。据义乌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额达41.0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对法国的体育用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0.5%。巴黎奥运成为中国制造连接世界的窗口,掀起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热潮。
    中国制造闪耀奥运赛场,不仅是对品牌产品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实力的证明。从产品输出到参与标准制定,从设备供应到更多场景的技术合作再到商业赞助,标志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稳健步伐,如,泰山体育的柔道垫不仅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芯片技术,能够全面追踪器材的使用状态,还能精确捕捉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运动轨迹,为比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再如中国淮安生产的足球,内胆中植入的芯片每秒可以识别500次运动员的动作,适时通过传感器反馈运动员是否有手球、越位等行为,有效提升了比赛的判断准确率和透明度。
奥运赛场上刮起的旋风不只是“中国制造”,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510140.html
(0)
上一篇 50秒前
下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