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应对灾情,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气象工作是做好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着力防范和减轻灾害风险,护佑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幸福。
    一、坚守气象为民造福的使命责任
    受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一直努力探索并试图掌握气象规律,从而更准确地作出预判、更有效地趋利避害。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气象事业从延安发轫之时就为保障战争胜利、人民解放、民生服务而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气象工作致力于服务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1953年4月,一场强寒潮造成华北和黄淮地区小麦大面积减产、农民损失惨重,毛泽东同志了解情况后,作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的重要指示。人民的需要,就是气象工作的方向。1956年7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发布天气预报。1980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主题曲《渔舟唱晚》沿用至今,已经成为几代国人的共同记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预报信息已触手可及,成为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的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求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牵受灾地区群众,多次对防灾减灾救灾作出具体指导指示。2021年7月,河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总书记在防汛关键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总书记牵挂着受灾群众,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做好监测预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9月上旬,前往黑龙江省尚志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北方入冬之际,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24年6月,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对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拳拳之心、谆谆嘱托,总书记亲自引领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牢记嘱托、筑牢防线,广大气象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各项工作,有效应对近年来超强台风、特大洪水、低温雨雪冰冻、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当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复杂交织的灾害链条中,气象因子往往处于前端。自然灾害的防、抗、救均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全方位立体化的气象监测、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前哨”和“先手棋”。气象工作者将时刻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安危福祉放在心中、担在肩上,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最大限度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不负初心、不辱使命。
    二、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和监测预报服务水平
    气象防灾减灾,离不开高水平的气象科技支撑和监测预报服务。
    1969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周恩来同志在听取有关汇报时指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88年风云一号A星、1997年风云二号A星相继成功发射,我国正式告别完全依赖国外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实现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突破。时光流转,气象更新。随着2008年风云三号A星、2016年风云四号A星发射升空,我国气象卫星技术升级换代,迈入世界先进行列。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携狂风暴雨袭击莫桑比克,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连续动态监测,为莫桑比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当年4月,莫桑比克总统纽西访华时向习近平总书记当面表达感谢。
    从“一片空白”,到自立自强,再到惠及全球,折射出我国气象科技能力的进步。
    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指示要求,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中国气象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不断理顺机制、优化配置、释放动能,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下大力气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效益。突出重点持续夯实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气象基础业务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深化省部合作,落实共建项目,共推气象高质量发展;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等58家单位组成的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与全球顶尖气象机构在人工智能应用、商业小型卫星等新领域加强合作,与英、德、美等国气象科学家联合发起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气象组织先导项目。
    如今,我国的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上午、下午、黎明、倾斜”四条近地轨道组网观测。546部雷达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自主可控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功建立,创新应用的全球气候模式对厄尔尼诺等关键指标预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成立,一批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和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相继发布。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实现了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我国气象预报算力持续增强,算法更加优化,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全国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实现24小时内逐小时更新,能够至少提前3天较准确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4小时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达87%、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平均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稳定在65公里左右。越来越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了可靠支撑。
面对极端天气新变化、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我们将瞄准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量子技术应用等前沿领域,努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优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laiwenku.com/51055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8月1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